大雄·胖虎症候群—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
在日本哆啦A夢是一部家喻戶曉、膾炙人口的作品,劇中大雄總是懦弱愛做白日夢,暑假作業總是拖到最後一天才哭著求哆啦A夢救命;而胖虎則是個性衝動,一言不合就撸起袖口教訓別人。
然而,這兩種看似天南地北的人格特質,卻被日本心理學家司馬理英子歸類在同一種疾病
大雄粗心大意、注意力散漫,做事虎頭蛇尾、常常失敗,是典型的「注意力不足」(Attention-Deficit)
而胖虎衝動、不容易冷靜且有暴力傾向,則是典型的「過動衝動」(Hyperactivity Disorder)
結合這兩類的疾病亞型,合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英語: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,縮寫為ADHD)[1] 。
發現ADHD
早在西元前493年,被尊稱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(Hippocrates)。在希波克拉底之前,人們認為生病都是因為鬼神引起,所以生病就會找巫師,而醫師也會使用一些巫術。
其中一個病例中描述患者特徵為:「對感覺的反應極快,但卻只有表現出短暫的行為,似乎是因為其靈魂已經迫不及待地移至下一個目標」,而希波克拉底認為是因為水火不調導致,治療方式為清淡飲食、大量飲水,並進行大量運動鍛煉。他的這個案例被認為是ADHD最早的案例 [2]。
撲朔迷離的ADHD
因為ADHD有很多不同的症狀、疾病亞型等,如是否有注意力不足、或對立性障礙等,而命名這種疾病的術語不同,如輕微腦損傷 (minimal brain damage)與過動 (hyperkinesis) 都是指ADHD,但使用不同的字眼描述,而且一直沒有對ADHD有一個系統化的定義此疾病的症狀。
直到1902年 (如下圖),英國醫師George Still在公開演講中彙整觀察的20名兒童,這些兒童共同擁有多項相似的行為,例如:
- 注意力不集中
一個有道德缺陷的男孩會重複說“晚安”的過程幾次,然後才意識到自己已經這樣做了;
另一個 6 歲的男孩,即使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也無法集中註意力去玩遊戲,而正如所料,注意力的缺失在學校非常明顯,結果是在某些情況下,孩子的學業成績落後,儘管在舉止和日常談話中,他表現得像任何孩子一樣聰明聰明
- 情緒控制有問題、衝動等
男孩 11.5 歲:他的母親說,在和其他孩子安靜玩耍的過程中,他突然抓住其中兩個孩子,把他們的頭撞在一起,讓他們痛苦地哭泣,他似乎無法抗拒。
這些認知行為異常的兒童,一直沒有統一的疾病概念,Still是第一個正確描述ADHD的一系列高度相似症狀的人,他也被認為是ADHD歷史的科學起點 [3]。
Sir George Still,被尊稱為英國兒科之父 (The father of Bristish pediatrics) [4]
參考資料
[1] 司馬理英子、1997年、『のび太・ジャイアン症候群 いじめっ子、いじめられっ子は同じ心の病が原因だった』ISBN 4072212733
[2]Martinez-Badía, J., & Martinez-Raga, J. (2015). Who says this is a modern disorder? The early history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.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, 5(4), 379–386. https://doi.org/10.5498/wjp.v5.i4.379
[3]Lange, K. W., Reichl, S., Lange, K. M., Tucha, L., & Tucha, O. (2010). The history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.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s, 2(4), 241–255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2402-010-0045-8
[4]Dunn P. M. (2006). Sir Frederic Still (1868-1941): the father of British paediatrics.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. Fetal and neonatal edition, 91(4), F308–F310. https://doi.org/10.1136/adc.2005.074815
文/郭曉蓉藥師(社團法人台灣家庭藥師學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