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團法人 台灣家庭藥師學會

毒蛇血清知多少?台灣常見毒蛇與血清種類

台灣地處亞熱帶,氣候溫暖潮濕,適合蛇類生長繁殖,加上民眾戶外活動日益頻繁,不慎遭蛇咬傷的事件時有所聞。接下來整理了有關毒蛇咬傷的重要資訊,讓您對台灣常見毒蛇有基本認識,並學習正確的緊急處理方式,才能在關鍵時刻保障生命安全!

台灣常見的六種毒蛇介紹

在台灣,有六種在流行病學上較為常見且咬傷情況較為嚴重的陸地毒蛇。它們的毒性大致可分為三大類:

一、 出血性毒蛇:

這類蛇的毒液主要會造成局部腫脹、疼痛、瘀血、水泡,並可能影響身體凝血功能,導致出血不止或組織壞死。
龜殼花(俗稱:牛角蛇)
◦ 辨認特徵:頭大呈三角形,頸部細小。背部中央有一行較大且具黑邊的暗茶色斑塊,前後連續並向左右彎曲呈波浪狀。體兩側各有一列對應之較小斑塊。
◦ 棲息地:常棲息於草叢、雜木區近人居住地,甚至會躲入屋內。
◦ 症狀特徵:咬傷處毒牙痕明顯,局部會劇烈疼痛、迅速腫脹、皮下瘀血,可能出現水泡或血泡。
赤尾青竹絲(俗稱:赤尾鮐、青竹絲、竹葉青、焦尾仔)
◦ 辨認特徵:背部鮮綠色,腹面呈黃綠色,尾部為磚紅色,頭呈三角形。
◦ 棲息地:多棲息於樹上,常見於離地數尺的樹間叢林。
◦ 症狀特徵:咬傷時毒牙痕明顯,局部會疼痛、腫脹,皮下可見瘀血,少數有水泡或血泡。咬傷率高但致死率較低。
百步蛇(俗稱:五步蛇、蝮蛇)
◦ 辨認特徵:體形較大,嘴尖向上翹,頭大呈三角形,狀似鱉頭。背部有黑褐色倒三角形斑紋,左右相對呈沙漏狀。口內有一對巨大且能自由伸縮的管牙,可長達3-4公分。
◦ 棲息地:主要棲息於山區叢林地帶,特別是山坡石縫中。
◦ 症狀特徵:咬傷時局部有劇烈疼痛,皮下迅速腫脹,很快出現多個水泡及血泡,咬痕處持續滲血。

二、 神經性毒蛇:

這類蛇的毒液主要作用於神經肌肉接合處,阻斷神經傳導,導致肌肉無力、麻痺,甚至可能引起呼吸衰竭。
雨傘節(俗稱:雨傘蛇、白節蛇)
◦ 辨認特徵:全身有黑寬白窄相間的斑紋,頭圓而小不呈三角形。
◦ 棲息地:屬夜行性動物,喜游水,常在溪邊活動,夜晚可能入侵住家。分佈全台灣。
◦ 症狀特徵:咬傷局部可能只有針刺感,疼痛不明顯,咬痕常不明顯。隨後可能出現全身性肌肉無力,如瞳孔放大、眼皮下垂、吞嚥及發音困難,最終可能引起呼吸衰竭。因吞嚥困難,易造成吸入性肺炎。
眼鏡蛇(俗稱:飯匙倩、蝙蝠蛇、脹頸蛇)
◦ 辨認特徵:受驚嚇時會昂起上身,擴張頸部呈飯匙狀,頸部有一寬白斑紋,內有黑點,狀似戴眼鏡。頭小頸大,體呈棕色略帶黃色斑點。
◦ 棲息地:喜好夜晚活動,多在全台低窪地區近郊草叢、田埂上出沒,山上較少平地較多。
◦ 症狀特徵:咬傷局部會紅、腫、痛,甚至組織壞死,牙痕小不易辨識。全身性症狀包括頭昏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眼皮下垂、吞嚥困難等神經症狀。

三、 混合性毒蛇:

兼具出血性與神經性毒素,但台灣的鎖鏈蛇咬傷臨床上主要以出血症狀及腎臟傷害為主。
鎖鏈蛇(俗稱:鎖仔蛇)
◦ 辨認特徵:體背面有三縱列交錯的暗色或深褐色橢圓形斑紋,頭部呈三角形。花紋粗看容易與龜殼花混淆。受刺激時會發出低沉嘶嘶噴氣聲。
◦ 棲息地:主要在台灣東南部河邊礫石草叢間較為常見,常夜間活動,棲居中低山林近山麓樹叢林間。鎖鏈蛇出沒地點以花東及高屏地區為主。
◦ 症狀特徵:咬傷後局部會腫痛、瘀血、水泡、血泡或局部壞死,但全身性出血症狀常較局部症狀明顯且嚴重。早期發生急性腎衰竭應高度懷疑鎖鏈蛇咬傷。

萬一被毒蛇咬傷,請牢記「五要五不」原則

多數蛇類生性膽小,鮮少主動攻擊人類。民眾前往山區、郊外活動時,應避免主動接近或碰觸野生蛇類。若不慎被毒蛇咬傷,請保持鎮定,並遵守以下「五要五不」原則,儘速就醫:

「五要」:

• 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:即使不確定蛇的種類,也應當作毒蛇咬傷處理,爭取治療時間。
• 要記住毒蛇外觀特徵:記下毒蛇的顏色、形狀等特徵,或可能的話拍照,有助於醫師判斷蛇種並給予正確的抗蛇毒血清。
• 要脫掉飾品,避免腫脹:移除患肢上的戒指、手環等飾品,以防肢體腫脹後造成勒束。
• 要包紮傷口上緣,減緩毒液擴散:用彈性繃帶或布條輕輕包紮傷口近心臟端(上緣),避免過緊影響血液循環,以減緩毒液擴散。
• 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:保持冷靜可減緩心跳,避免毒液加速擴散,並立即前往最近的醫療院所尋求專業協助。

「五不」:

• 不割開傷口:割開傷口可能導致感染或加速毒液吸收,效果不佳。
• 不用嘴吸出毒液:口中若有傷口可能導致施救者中毒,且效果不彰並易造成傷口感染。
• 不冰敷:冰敷會使血管收縮,影響血液循環,可能導致組織壞死。
• 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:酒精和刺激性飲料會加速血液循環,促進毒液擴散。
• 不延誤就醫:毒蛇咬傷的治療黃金時間寶貴,切勿耽誤治療時機。

毒蛇咬傷的治療:抗蛇毒血清的種類與使用

抗蛇毒血清是治療毒蛇咬傷最有效的方式,數十年來已拯救無數病患生命。當毒蛇咬傷發生時,及時且正確地使用抗蛇毒血清,是決定治療成敗與預後好壞的關鍵。
目前國內所有抗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都由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(疾管署)獨家產製並供應全國所需。疾管署確保血清種類完整且供應充足,使得台灣因毒蛇咬傷的死亡率降至0.18%,且未發生因血清過敏反應導致死亡的案例,顯示其穩定有效。
台灣目前有四種抗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,專門用於治療台灣六種常見的陸地毒蛇咬傷:
1. 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(俗稱:抗出血性血清)
◦ 適用蛇種:主要用於治療龜殼花和赤尾青竹絲(赤尾鮐)咬傷。
◦ 治療原理:此血清主要中和導致疼痛、腫脹、出血、水泡及凝血功能異常等出血性毒素。

2. 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(俗稱:抗神經性血清)
◦ 適用蛇種:主要用於治療雨傘節和眼鏡蛇(飯匙倩)咬傷。
◦ 治療原理:此血清主要中和會阻斷神經傳導,造成肌肉無力、麻痺、吞嚥困難及呼吸衰竭等神經性毒素。

3. 抗百步蛇毒血清
◦ 適用蛇種:專用於治療百步蛇咬傷。
◦ 治療原理:此血清主要中和造成劇烈疼痛、迅速腫脹、水泡、血泡及全身凝血功能嚴重異常的毒素。

4. 抗鎖鏈蛇毒血清
◦ 適用蛇種:專用於治療鎖鏈蛇咬傷。
◦ 治療原理:鎖鏈蛇毒素複雜,臨床上主要造成全身性出血、凝血功能異常及嚴重的腎臟傷害。此血清目標是改善擴散性血管內凝血(DIC)狀況。
◦ 特殊注意事項:抗鎖鏈蛇毒血清是罕見藥物。由於鎖鏈蛇咬傷後臨床治療須監測患者腎功能指數,因此配置此血清的醫療院所必須具備腎功能監測能力。

血清注射時機與注意事項:

• 抗蛇毒血清通常會以靜脈滴注方式給予,約30至60分鐘完成注射。
• 劑量會根據咬傷的嚴重度、病患體型大小以及中毒後到院的時間長短來評估。
• 在注射血清前,醫護人員會備妥腎上腺素針劑(1:1000 epinephrine),以應對病人可能發生的過敏反應。
• 如果中毒情況持續惡化,醫師可能會重新評估蛇種鑑定是否正確,或考慮增加血清劑量。
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,需由醫師診斷為毒蛇咬傷並評估後才能使用。目前全國約有195至200多家醫療院所儲備有抗蛇毒血清供民眾緊急使用。民眾可透過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「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系統」查詢鄰近醫療院所的儲備情形。切勿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。
當發生毒蛇咬傷時,請務必保持冷靜,依照「五要五不」原則進行初步處置,並立即前往儲備有抗蛇毒血清的醫療院所就醫,由專業醫師判斷並給予最及時且正確的治療。

#毒蛇血清 #出血性毒蛇 #神經性毒蛇 #混和性毒蛇

Reference:
https://www.cdc.gov.tw/Bulletin/Detail/DsOWi7xENcOvz-fprmlIXw?typeid=9
https://www.pcc-vghtpe.tw/antidote/
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4258-47452-1.html
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2704-82022-1.html

作者:陳泓翔藥師 (社團法人台灣家庭藥師學會)